爱美之心驱使之下,化妆品成为大众最为关心的消费领域之一。
“美白霜汞超标1.3万倍,女子用一个月差点没命”,微商卖面膜“爆雷”、“烂脸”,营销手段激进涉嫌“传销”、产业链暴利、维权困难……每一条都是“吸睛”关键词。
“这个市场很大,消费者需求旺盛,在利益驱动之下,行业内产品鱼龙混杂,参差不齐。化妆品的品牌溢价其实很高,换句话说,造假、仿冒的成本很低。”3月14日,上海肤焕科技有限公司CEO武庆斌对记者表示,“但与其他品类不同,化妆品要上脸使用,风险并不低。一旦出现问题,对消费者面部美观,甚至是面部健康的影响很大。”
同日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2018年消费者投诉举报呈现八大特点》,2018年,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收到消费者投诉、举报、咨询1124.96万件,比去年同期增长20.74%。其中,升级类消费投诉猛增,化妆品的消费投诉同比增长排名第一,高达246.7%。
对于包括面膜在内的护肤品来说,添加的功效剂量一般有两个指标,“一是宣称级别,一是起效级别。”武庆斌举例解释,比如有确定抑菌抗痘作用的某某酸,若临床实验证明添加0.5%以上就会有抑菌抗痘的作用,0.5%就是起效级别的剂量;但商家即便只添加了0.01%,也可以宣称自己的产品添加了该成分,进而引用该成分有抑菌抗痘作用的说法,来放入宣传材料中。这个0.01%就叫宣称级别的剂量,很难产生真正的功效,但同样会混淆视听,加大消费者判断的难度。
与此同时,添加功效剂的多少和品质也是面膜质量的关键。
武庆斌表示,出现“烂脸”可能有两种情况,一是添加的原料有问题、质量不好;二是生产商“太激进加多了,活性物永远是量越大越有可能带来刺痛敏感,看上去仿佛更有用,但添加量是有度的,不是越多越好。”
“护肤品有两类东西非常忌讳、明令禁止添加,一是激素,二是抗生素,因为这两个东西容易立竿见影,让你觉得真的能看到效果。但其实有非常大的风险,一是负面反应,二是会形成依赖,一旦不用皮肤状况马上会极度恶化,以及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等问题。”
“一是取证难,因为皮肤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多种多样,而消费者大多在同时使用多种化妆品。因此如何将皮肤问题与使用的具体产品关联起来,难度不低。”武庆斌指出,“二是投诉难,因为接待投诉的往往是职业客服人员,很多时候并无或不具备相应知识去直接解决问题,推诿与拖延往往让消费者费时费力。”
冰寒认为,还有诊断的困难。“化妆品安全监测网络虽然已经在全国建立,但还主要只是分布在大城市,许多地方还是空白,也缺乏专业的技术、皮肤科专家。正规的产品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,因此要对其进行鉴别存在困难。消费者取证维权,可以前往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单位。”
2019年伊始,新电商法落地实施,对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假冒商品进行了额外的规定,电商平台需对线上经营者积极监管,若已知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却未采取必要措施,平台依法承担连带责任。
线上的商品并不能让消费者见到实物,难辨真伪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线上的店家本身是否为官方运营有时也很难分辨。消费者需要积极提供线索以帮助品牌商,还有电商平台打击假货。
对于品牌商来说,Imke Wouters认为,要积极配合电商,运用新科技使得假货最终直接被筛出,不能放上平台。化妆品品牌商需要积极监测社交媒体,得知客户投诉点,若有假货的关键词出现及时处理,并追根溯源到假货制造商。